「重讀」《使女的故事》

美國自由民權聯盟(ACLU)在這個月隱私權週教育活動上,“跨界”與美國筆會,美國圖書館協會與美國販書人基金會共同弄了一份工具小冊,從作家藝術創作者觀點,來支持為什麼反對高度監控的國度,每個人有權利決定不必對外事事「開誠佈公」地完全揭露。Toolkit的用意,是讓愛書人或教育者,可以透過各種文本或讀本,在社區或學校中討論監控這件事對於造成人心恐懼自我審查而至寒蟬效應下的自由侵蝕。而加拿大小說作家 Margaret Atwood 1985 年的作品「The Handmaid’s Tale 使女的故事」也被推薦入其中書單,因為手邊正好有中文譯本,於是我便想著立刻把它找出來重讀。

雖說是重讀,但我實在記不起這部小說的內容到底講了些什麼,在自己留下的網路記錄中上也查不到何時購買或讀後感之類的分享。從書本的外觀來看,猜測大約是在2003~2006年之間跡混於台北之時在景美或公館的二手書店買下。不過十年光景但我卻似乎已經很久很久沒有讀這類文學性的「小說」(咦,其實今年二月底才讀完上下二冊的「唐吉軻德」啊),於是我在重讀的過程中一直試圖想找回當年我初見Margaret Atwood作品的驚豔(其實我買入讀過的伍式作品,也不過才2~3本),那個飛快地翻到最後一章,一切懸念終將真相大白的愰然。

但是那樣的期待,在我不到二十四小時讀完這本小說後,的確是落空了。或許那個曾令人驚豔而現今只破碎地存在腦海記憶中的閱讀體驗,其實包括了無論如何都不想用文字表述的瑣細,一個仍然希望有所隱藏的自己吧。

0 意見:

My Inst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