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偶然從圖書館架上借了一本書「25元的奇蹟」,當下只是想多湊一本又看到封面上貼著“2014開卷年度好書獎”,衝著這個就隨手把它借回來。開始讀之後才知道這本書講的正是kiva的故事。我從2007年8月我開始透過kiva網站平台,「借貸」25美元,提供微額貸款給世界上某一個資源匱乏地區的人士有方便又負擔得起的資金融貸,來做小生意或是投資農業(生活工具)的改善,這七八年下來,其實也沒能投助太多資金給kiva的放款人,只是第一年兩百元美元左右的借款金額一直留在那麼持續地收完還款後又再繼續再借出去。
透過Bob Harris這本書,讀者(放款人)一方面跟著他跑到世界五大洲去了解這些貸款人/在地提供微額貸款服務的金融機構的真實生活/現實運作的真實樣貌,一方面又有機會側面了解kiva這樣一個充滿創意的新類型社會企業之起源與幾番更跌。書中尤其稍解答我的疑惑:為何在高度吹捧微額貸款(micro-credit)對於消弭貧窮、促進性別平權等不世貢獻良方後,怎麼又一度被打成過街老鼠,集貪婪虛榮欺瞞等邪惡字眼於一身。
金融機構的生存獲利之道,就是跟從簡單的市場法則,「貸款-借錢」的供給與需求面,反應在價格上則是貸款的利率/利息。當然從事微額貸款的銀行,鮮少把獲利擺在第一,而是希望透過方便的手續、可近用的資金、生產性的投資,能力的提升,讓貸款人不但能借著這筆資金具體改善生活,再來一步步地還清借款。然而當微貸機構轉而以利潤追求為優先,競相爭逐貸款客戶,不再仔細評估其還款能力只是一味放款。雖然可能一開始創造了帳面上高額的放款金額,但日後一旦這些貸款人無法如期支付利息或是償還本金,根本就是被迫走上絕路,這大概就是銀行員半澤直樹所說的:晴天借傘雨天還傘。如此操作經營微貸銀行,實與一般商業銀行無異,我想,微貸機構的出現後來帶的改變、讚美、批評與檢討,某方面反應了純以追求利益最大化目標的矯正,市場雖然以某個看不見的黑手存在,但顯然人類社會中其它的(非物質性)需求與價值,仍會趨動人們進行某些調整與改變。
過去八年來,我在kiva借款的統計數據如下圖,讀完本書後,多少會讓我想再透過kiva放入小額貸款給有需要的創業者,這就是作者成功的第一步吧。
Reading
0 意見: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