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從thetoolbox 上看不少與社會運動有關的數位行動(app)開發者,專案,文章或資訊。我先大致翻讀了一個叫做Data Jouralism Handbook 電子書專案。(好啦,我承認因近來受美劇「The Newsroom」與影片「The Page One」影響,讓我對於「journalism」這回事有點三分鐘的熱度興趣 XDD) 。
這份「資料新聞學」手冊,除了從基礎討論該辭彙的內涵,如用利用現代科技取得關鍵資料,對當代媒體傳播的意義等等,也包括如何利用視覺化工具將枯燥「無人性」的數據轉化成可親近的資訊。另外非常有意思的是,本手冊提供了不少有趣的案例介紹,而這些案例並不只是主流商業媒體才可以負擔得起的投資與結果華麗呈現,內容中也收集了小型非營利非政府組織利用公民記者的培訓方式,訓練素人如何利用官方釋出的資料與採訪實地收集的社區資料作比對後,完成各種有趣的報導故事。
但這裏我想介紹的是衛報在2011年夏天英國街頭騷動期間以數據資料所呈現的專題報導案例討論。當時許多抬面上的政治人物只把這些民眾越來越火的街頭抗議視為一種破壞社會的脫序犯罪行為,當權者還進一步指責至今方興未艾的社群媒體在其中推波助瀾,甚致有呼籲暫時關閉一些重要的社群通訊服務。然而衛報利用當時積累在上社群媒體網站上的數據資料,希望仔細分析英倫之炎背後的是否有什麼微妙或顯著的社會經濟因素。
因此,衛報利用地圖來顯示已確認發生示威騷亂事件地點(小灰點)或者抗議行動中的被告之居住地址(小黃點)以及當地社區的經濟狀況,從對照的結果可以很明顯地看出,貧窮與被剝奪的弱勢社區(紅,暗紅)更易發生不滿騷動或著被起訴者來自其區。
另外一個我覺得很有趣的數據新聞探討,是衛報取得了騷亂期間twitter 260萬則相關訊息,分折如果當下有大事件爆發時,到底社群媒體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他們從騷亂期間出現7則流言在推動上用戶的反應:1. 轉推--同意(綠色);2.提出異議--反對(紅色系);3. 提問--質疑(黃色系);4. 評論-中立(灰色),觀察流言資訊的生命週期,數量以及社群媒體上的鄉民們是否有自我更正的能力(與流言是否經由主流媒體確認等等)。其實我看不出來這個實驗應證了什麼@@,但還是覺得很酷,可以想到利用這些社群媒體的數據資料作些有的沒的XDD。
Reading
0 意見: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