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9月份視讀月報

Books:

1. 一百萬的願望

2. 見樹又見林:社會學做為一種生活、實踐和承諾。(未完成)

3. 父親的道歉信。從柯裕棻老師部落格看到的推薦,幾篇讀下來,感到作者描寫微小事物和回憶連繫的功力。所以向田邦子也成為我未來會格外留意的作者。

4. 伊莉莎白‧卡斯洛特。柯慈的小說(J.M.Coetzee),借用這一位澳洲小說家的口,似乎要表達自己的一些寫作理念,不過讀不太懂。

5. 卡內基的人際關係與溝通。沒想到我十多年後,又會重新讀這本書。

6.張五常: 憑欄集。

 

Movies:

1. 收集男人的女人 La Collectionneuse(我完全看不懂它,不過在深圳的生活真是太悶了,橕了一個半小時把它看完,還試著分析它的鏡頭XD)

2. C.R.A.Z.Y . 和朋友去台北光點電影院看的加拿大影片。居然還在戲院裏碰到了高中時期,就懷有一顆電影夢的同學,她目前應該也是仍在導演製片界奮鬥。去戲院看電影,就是有這種社交功能,但我近幾年來都是看「網友版」的電影。

3. Pianoist 鋼琴師。波蘭導演羅曼波蘭斯基四、五年前坎城得獎的作品,非常好看。前一陣子,看了幾支有關猶太人的電影--非關命運 和 生命國界。前者是依據匈牙利作家也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自傳為腳本所拍攝。感覺電影的效果差強人意,還是看自傳書好些,某些文字的心靈描寫,更為露骨。而後者是講廿世紀八十年代左右,以色列猶太人開始要「拯救」他們遺落在非洲大陸的同胞,所以特別花了許多精力,從Somalia難民營尋找失落的黑色猶太人,再把他們運送回以色列。電影中小男孩主角真實的種族並不是猶太人,但生母為了讓他活下去,便托別家的猶太母親讓他頂替已死去小孩,好讓以色列援救團體把他帶出難民營。所以「生命國界」講的是,這個小男生在以色列生活,面對許多自己族群認同的衝突和矛盾。一方面他要「偽裝」是猶太人才能繼續留著,一方面淺膚色的以色列人又對黑色猶太人排擠,和主角自己對於母親與故土的思念....。

而在電影「鋼琴師」中,我卻看到了另一種族群認同的歷史荒謬。難以想像,二次大戰期間的波蘭猶太人,是如此地被劃上標籤,公園不准進入、長椅不能坐、莫名其妙地被迫遷搬離自己的住所,移到集中區、任意地被警察羞辱、挨子彈。

 4. Art School Confidential

0 意見:

My Inst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