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yber Policymaking For Human Rights Defenders?

從World Wide Wed Foundation的「webwewant.org」專案上看到的一份資料,名為之「CyberPolicymaking For Human Rights Defenders」 。這個標題有二個「keyword」組成,一個叫作「Cyber policy」,另一個則是「Human Rights Defenders」。對於後者我多少還有點自信可以知道它的意義內涵,但對於前者「Cyber Policy」卻沒什麼具體概念,或者說「Cyber」一辭既抽像又龐大到不知道如何來定義界限它的內容。其到底「Cyber Policy」和近日有點流行的「網路政策與治理internet policy and governance」課題有什麼不同?到底其內容是什麼?人權捍衛者為何需要討論「賽博政策制定」這件事?又該如何討論「賽博政策制定」?以及我最好奇與關心的----賽博政策與基本權利之間的關係又是什麼,會産生什麼花火結果?

如果我沒誤解作者Cathleen Berger在前言介紹,這系列的資源是希望能協助人權捍衛者能夠更積極地投入到「internet policy and governance」的進程推動討論與參與(姑且先假設: Cyber Policy == "internet policy/governance")。而之所以需要公民社會的參與,就是擔心技術取向、官療毛病、商業利潤等力量將獨斷控制了互聯網,尤其是World Wide Wed網頁的走向。當現實生活與線上數位世界之間的邊界似乎不再那麼容易簡單劃分為二,當許多跨國政府機構如UN, WB, EU等宣誓著積極推動每個人都可以近用網路,人人在數位世界中受到離線生活中保護的法律規範與保障,其中利用網路作惡,為治惡而更殘暴高壓旳反挫逆襲也隱隱浮現出來。就在這層擔憂下,「Cybery Policymaking For Human Rights Defenders」旨在希望先拋出初步參與架構建議,好讓人權組織與人權工作者的聲意與意見可以具體化地貢獻到網路政策的「廿一世紀大憲章」當中。


故這篇資料參考了過去廿年來因著網路興起中逐漸成熟化的「各方利益相關者參與政策擬制架構」(Multistakeholder framework for national cyber policymaking processes),並一改過此領域中以往過多技術性、法律性的艱澀字眼用語,將其整理歸納為人人可看懂的五大步驟:
1) 辨識問題與設定議程 Issue identification and and agenda-setting
2) 解決問題與審議 Problem-solving and deliberation
3) 擬制政策草案 Drafting and policymaking
4) 成為政策與施行 Valid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5) 結果評估 Evaluation

隨手查了一下Multistakeholder這一詞的google搜㝷排名,幾乎第一個跳出的關鍵字就是許多網路倡議者津津樂道的「The ICANN Multistakeholder Model」。以前我一直以為ICANN(Internet Corporation for Assigned Names and Numbers)只是在出售/買賣網域名的機構XDXD,不過從它的簡介來看,其任務職責更涉及全球網路基礎協議的管理推動。

這五大步驟中,又再依以下的寫作架構(即政策「形成過程」的考慮要素,包括實體與程序皆需兼顧)好讓讀者/應用者了解在各步驟階段時,可以如何更有效率地形成自身的政策共識與推動標的。
a)Guiding questions
b)Process 其實就是所在該步驟本身
c)Actors 參與進來者是誰?是否有所遺漏? 如何讓更多利益相關者知道? 參與者代表利益的比例平衡? 其意見是否有機會被匵聽到?
d)Format 諮詢與政策形成過程是否「包容」、資訊透明等等
e)Outputs 其得視各步驟中理應要在該階段完成的事項而定。例在階段1)辨識問題與設定議程,可能就是決定出議程。
f)Challenges 各步驟操作過程中可能會遇上的麻煩

不只人權組織/人權團體/人權工作者/或關心人權者可以試著透過這五個步驟來聚焦地整理出對於網路政策制定發展的原則,連企業主、政府公務員、開發者群組等都可以利用這五步驟指南來具體提交出代表該社群利害觀點的網路發展看法與建議。故原文標題名稱雖為「Cyber Policymaking For Human Rights Defenders」,其實更貼切的標題應是「Cyber Policymaking For Stakeholders」,因顯然此「各方利益相關者參政策擬制架構」Multistakeholder framework才是其大力推介的核心工具。換句話說,「各方利益相關者參政策擬制架構」操作者不一定只限於人權組織或公民社會團體,人權組織或公民社會團體也不一定非得只能透過這五個步驟來參與網路公共政策討論,但無論如何,這個整理出來架構清楚的工具指引還是有其理性價值。

作為一個數位世界的移民者,20多年前1993~1994始次透過BBS接觸網路世界,一開始的新奇興奮,通過這種數位方式提供了我前所未有的資訊吸收內容數量以及與「他人」交流分享的全新體驗。之後對於網路的興趣與熱情,可能如大多數的使用者一樣,仍然停留在「j客戶應用」末端層次。但人生總有種種遭遇,社會也有百態千奇,這些偶然、機遇或巧合,讓我對於網路的好奇興趣不斷地小小變化與移轉:近來好像有點從很邊緣角角的位置去偷窺著輕鬆駕御各家代碼程式的開發者到底在作什麼,好奇著到所謂的「全面安全」不只是防毒軟體使用問題,以及許多至今仍無法抓住任何衣角的所謂「網路治理」課題。

再次回應我在本文一開始閱讀「Cyber Policymaking For Human Rights Defenders」之前內心的連續提問:1)「Cyber Policy」是什麼?2)人權捍衛者為何需要討論「賽博政策制定」這件事?3)如何討論「賽博政策制定」?4)賽博政策與基本權利之間的關係又是什麼,會産生什麼花火結果?「Multistakeholder framework for national cyber policymaking processes」只能用於回答第3)個問題,並期許透過3)的勞心勞力過程來回答問題1。至於第2)題與第4)題,該文並未有解,還有待關心者繼續關注努力吧。

0 意見:

My Inst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