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處花園,有一塊田地,在上面栽種點東西,長出點什麼,成了許多遠離土地的現代人追求的心靈耕地或者快樂農場。而我對於植物的興趣不算高昂,而尋找自己心靈的某個療癒場域,或許就是水族類的東西吧。說是水族類,其實自己也沒太多金錢或時間投資在專業水草/珍奇海水魚種的照料上,尤其是從小到大經歷過四五次玻璃水族箱倒缸事件後,擁有一個簡單的,號稱是自足體系的室外生態缸或生態盆就成了我「長年」以來的宿願,而這個宿願從2014年開始,我終於有時間和機會來著手積極實踐。
當時我看中了工作辦公室二樓前陽台的空曠空間,沒有長什麼外掛的遮蔽棚或延伸鐵窗,在都市大廈叢林中還可以爭得一兩吋早晨的陽光曰照,的確是一個合適擺一個室外盆的地點。一開始我買來的是約莫40公分直徑,深度約10公分的紅土色塑膠蓮花盆後,放了二天的自來水(自以為是「養水」)後,就迫不急待地到台北民權東路五段的水街去買了幾株便宜的水草和最低價好養的孔雀魚。當然悲劇就是這些先行的實驗魚最長沒橕過十天,就紛紛掛點。到底要怎麼樣照顧這一類不靠打氣曰光燈,只有自然陽光供應氧氣的戶外盆。主要參考了網路上這兩篇「孔雀魚入門」,「生態缸的心法:「無為」。作者強調的是:泥土種水草這件事的重要。於我從樓下別人家盆栽裏挖了一些泥土鋪在自己蓮花盆底部,開始了第二次的實驗。然而時序將進入溽夏,又擔心外頭空調排出的熱氣與都市不散的高溫,讓戶外缸成了熬魚湯,於是又換了一個開口較小,但深度較高(也不過多了10來公分,而且底部原本有排水的小洞,還是買了封補牆面用的塑力控補上去的)的容水器來做我的生態盆。當時放入的生物,居然還是我「遠」從高雄假曰勞工公園提上台北的一夜蓮還有大肚魚,沒想到也讓他們安然地在那個台北熱島中,安然立命與繁衍了好幾胎小仔魚出世。
接下來就是自己回到高雄後,開始照顧目前這個生態盆的故事。
因為開始有了自己的生態盆,才開始留意別人家是否也在自門前擺放水草植物,其生長狀況如何。從我初淺的觀察數據,在高雄地區家戶會擺放水生植物與魚類的人家,遠遠比台北市市區人家要高出許多!(不知這是否也是造成高雄登革熱疫情高居不下的原因啊?)以我家附近的區段為例,就至少有如下圖中數十個點的人家,有放置植物與小魚共生的室外水生盆栽(綠色點為標示)。反觀我在台北的經驗,幾乎見不到水生盆栽。
我的室外生態盆是從假日勞工公園買來的長方形式塑膠蓮花盆,長度約50公分,深度約15~20公分,這筆花費應該是佈置生態盆上最貴的一筆金錢投入,而其它的必需品:泥土,魚種,水生植物則是「挖來」,「撈來」,「買來」等種種途徑不足而一。一開始也遇上了放入的小魚全滅,綠藻橫行,水質污濁等等挑戰,經過了兩三個月的調適,這個體系總算是慢慢自行穩定下來:一夜蓮的莖葉常會令人敬佩地一夜之間長出3~4公分,探出水面;放入的小魚(孔雀魚/大肚魚)也漸漸存活長大,甚致開始在這裏繁衍出第二代。
講究的水族愛好者,常會依據水缸大小、溶氧量、水草植物多少,費心計算要放入多少支魚數才不會讓水缸的生態壓力爆表,維持一個美美的,讓人透過玻璃與日光燈看到的一個賞心悅目的水底世界。然而在我這個室外魚盆裏,雜亂的水生植物,無法控制的綠藻,噁心的小螺,空氣中懸浮飄落的灰塵,構成了我這個再平凡不過的室外魚盆,只是一心想讓這些魚群們趕快給我爆缸,讓魚群子子孫孫毫無憚忌地大量繁衍,每每看看越來越多的魚兒在這樣的環境中仍然可以精力充沛地探出水面爭食,就深深感到某種被安慰或療癒的單純啊。 ordinary or complaints
0 意見: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