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sualising information for advocacy (part III)

介紹Tactical Collective Technology's Visualising Advocacy一書的文章居然寫到PART III ╮(╯◇╰)╭ (咳,其實I是廢文,II是癆文,而這篇III正好讓它作終吧XD)

再次回顧Visualising Advocacy一書的章節編排架構:
A)Introduction 前言介紹
B)Elements of Visual Persuasion:Information, design, networks & technology 視覺說服的組成要素
C)Forms of Influence:Interruption, education & coercion 倡議行動的介入方式
D)Get the Idea: 開始著手準備進行視覺化處理
E)Get the Picture: 針對資料與視覺提案進行各種測試實驗
F)Get the Detail:這部份雖然是討論數據資料的處理細節,但不會像介紹數據資料入門使用太多統計或試算表工具,而是偏重對於某些容易忽視處的提醒。
G)Putting it into Practice:再次進行策略分析,好理清運動理念、訴求對象、手段、溝通方式等思考和應用
H)Resources:相關視覺化工具的整理清單

PART II已初步整理了B~D的要旨,本文則繼續寫接下F~G部份。還是再強調一次,本書的重點之重乃在是於「視覺化」對於社會議題行動倡議的加分效果,收錄了許多精采的案例於其中。限於本人陳述與轉介能力不足,還是請有興趣了解實情者且能稍駕英文者,一定要翻讀該書的全文介紹。

E)Get the Picture:
前一章「get the Idea」已經開始進入了視覺化的實質步驟,甚致介紹了許多在設計技法上的應用,那為什麼這一章又叫做Get the “Picture”?我覺得本書的用語非常有趣,有時還會顛覆了從字面上對於抽象概念與具體圖片影像的片面解讀。本章的”Get the Picture“與其說是視覺化過程最終可能産出的成品,不如說是更有助於使觀眾了解認識問題議題的全貌,而這個全貌恐怕也不是一兩幅強力震憾的影像圖片可以說盡,故還是得回到某些文字、數據資訊的補充供應,也就是如何把故事說好,提高觀眾的興趣熱情與理解力以繼續關注支持某個議題,不是過多刺激反而麻木無感。因此本章在探討如何有效地運用高品質的資料與數據,說出精采吸引的故事,好讓讀者願意進一步去探查了解某社會議題。 

b)Techniques:在幫助人們透過視覺化作品了解某些社會議題中,本書建議了應用:類比、顛覆、倒置、物質化、對比、反差、明亮運用、刺激挑動、使計等技法。那麼在講述故事上,行動者又該怎麼做才態吸引讀者觀眾的興趣和認識議題?本書建議有:關聯性、連帶感、提出解藥、相關性、描像、理解力、互動等技法。

  • 建立關聯性(associations):以社區社群為聽閱對象,發展出適合他們可理解與接納以及相互討論交流的資訊表現型式。
  • 産生連帶感(connections):邀請讀者由自身出發,一起來考慮個人面對此問題時可以作出的選擇與理由。
  • 提出解藥(remedies):提供問題更多的前後變化脈絡,以及如何可能解決的處理方案。
  • 相關性(correlation):某些圖象視覺設計試圖處理一個複雜的議題而帶入了許多資料來展現其錯綜複雜的面向,這種方式可能有好有壞,也許有些讀者願意花上時間來仔細觀看,通常比較適合用在大型輸出式的海報呈現。
  • 描繪(portraits): 雖然本章要談的是如何「說故事」,但有些情況下靜默的圖片影像其實早已無須再用任何文字語言畫蛇添足,這些視覺化純圖象的描繪早已述敍了千言萬語。
  • 理解力(perception): 有時為了要讓他人了解某議題,我們會用盡了各種的手段來說明但卻適得其反----也許事情太複雜了,或是我們講得太過瑣碎靡遺,又或者是事件本身與陳述表達實在距離閱聽人過於遙遠而難以産生共感。不如試其對方生活中可以理解的經驗或知識為出發,提高他們對此陌生事物的理解與想像。
  • 互動(interaction): 不完全道破故事,保有一點玄念刺激讀者的好奇。


c)視覺化的限制 What can go wrong:the limits of visualisation
隨著各種工具的開發,資料視覺化的門檻降低也造成了其大量擴張蔓延,甚致有人戲稱為視覺化的瘟疫。是否每一筆資料都需要以視覺化處理呈現還是只是為了視覺化而視覺化?圖象氾濫的結果當然是讓它變得廉價輕浮無法引起注意,更別提有些資訊圖片中引用可疑的資料、誤導方式而扼煞了倡議工具本欲闡釋問題、刺激對話的企圖與作用。

選用何種型式與工具來呈現資訊,當然會受到本身研究、網絡、資源與能力等等條件的限制影響。雖然有越來越多方便好用的工具或平台,但在急著跳進去利用之前,還是得先想清楚倡議的策略:到底希望能影響哪些人、如何讓他們對送出的訊息有所回應或行動,而不是為了趕流行一窩蜂地

d)最後的總結再次提醒社會運動的倡議除了對於問題不斷學習,行動略策上也必須隨時注意,某個戰術動作的應用是否與最高策略所界定的目標、訴求對象相契,再來思考要應用哪些工具和技法來好好地發展出一套完整的故事軸線,而手上的資訊可能是把故事豐富起來的材料,但也必須了解其缺點與限制而不是無節制無原則地想用就用。 

F)Get the Detail:
前二章"get the Idea", "get the picture"分別整理了在處理視覺化作品設計上的不同策略,前者以影像效果出發,後者則偏重故事表述。到了本章則是探討議題資料資訊的開放提供,以鼓勵讀者觀眾可以一起參與、應用這些資料資訊來了解故事、探掘真相,讓讀者與這些議題真正産生連臍,尤其是數位化的互聯網時代,資料的公開釋出或在網路上的全部呈現不再是一件困難的事情,隨著媒介與載具的變化,倡議者莫不把擅用網路平台視為要務,因此本章可說是一趟如何更細緻處理了解資料的探索發現之旅。
a)Techniques:技法應用又可照不同情況的了解與掌握再作權宜選擇,而這所謂的情況大致有三種:知道知道什麼“known knowns”, 知道不知道什麼“known unknowns”, 不知道不知道什麼“unknown unknowns”。乍看起來好像是在玩弄文字遊戲,第一個「知道」/「不知道」是動詞,而第二個「知道」/「不知道」則是第一個動詞的受詞,且帶有修飾形容(受詞)作用。

第一種可能「知道知道什麼」(known knowns)的狀況下
i)賦予公開資料實際意義 Making data meaningful: 最明顯的例子大概是政府預算吧,從英國十七世紀通過的「權利法案」可知民主國家中國王(政府部門)想加稅(編列經費)要送代表人民的議會審查通過才行。但今日我們查看立法院公報或行政院資料,政府預算書根本就是一大堆人民難以親近的天書。英國開放知識基金會即在十多年前倡議,政府預算資料雖然早己公開,但更要讓人民看得懂,故其建議將生硬的部門經常門數字轉會成為用途分類,讓人民可以清楚地知道,繳的稅金錢花到哪裏去了。
ii)一起把事實拼湊完整Putting together the facts :有時可應用讓觀眾讀者一起來找出資訊拼湊事件的方,更好地完整講述某些社會議題。這不僅讓觀眾有參與感,也帶有學習啟發效果。
iii)填補資訊落差Filling in the gaps:有些社會議題雖然運動者已經試著整理並曝露該問題,但可能因其影響龐大還是有資訊未能收集齊全,故不妨使用這招:邀請民眾一起來幫助提供相關案例或資訊,好讓議題資料更為豐富完整。

第二種情況「知道不知道」什麼“known unknowns”
有些社會問題雖然我們已隱約覺得不妙不對勁,但仍欠缺足夠的研究與資訊,足以說服多數人其嚴重或關注之必要。而這種情況的社會議題如果盡量先把已掌握的細部資料釋放出來,也許有助於讓民眾進入被告知了解的階段或是細節資訊的提供,深化他們對議題立場的明確化。
i)揭發關係Unraveling connection主要處理的是人、物、事件之間的網絡關連性
ii)串結各點Connecting the dots:這裏講旳點(或稱資料),主要是以實體地理空間上的某個座標位置

第三種「不知道不知道」什麼“unknown unknowns”
這種情況下,需要進行深入(大量)調查工作,以找出某問題上未曾被發現的資訊與資料,而觀眾也可以加入此調查過程。
i)串連事實Piecing together the facts:對「意外」洩露的資料進行考掘、串連以佐證過去的質疑。
ii)揭發行踪Uncovering the tracks 缺乏證據本身就是一項證據
iii)From the ground up:以2008年中國四川地震,藝術家艾未未發起公民調查,志願者深入各災區登記死難學生的名字和學校、班級,查到有7605名學生遇難。艾未未進一步發起多項相關藝術計畫,例如曾在每一天的凌晨零時,在其twitter帳號上發布當天生日的死難學生名字,並祝其「生日快樂」;在德國美術館外裝置展示了9000多個學童書包,每一個都代表著因工程弊案在地震中遇害的學生。

b)What can go wrong: the devil in the detail
細節裏的魔鬼,本章F)Get the Detail單元,大多數專案為了能呈現議題全貌,會選擇利用互聯網為媒介作為專案發表之平台,但在網站網頁app的設計過程,特別需要不同專才(如網頁開發、統計學、資訊處理,圖像設計、數據分析等)的合作。
i) 資訊必須有用且嚴謹information needs to be useful and rigorous
ii) 錯誤地呈現資訊反而限縮了它的用途presenting information in the wrong way can restrict its use
iii) 大數據的視覺化挑戰visualising big data can be an acquired taste
iv) 敏感性資訊得小心考量working with sensitive information needs careful consideration

G)Putting it into Practice
本章雖然看似在前面經過充合設計規劃後,準備要把概念想法落實到行動之中了,但還是一再苦口婆心地提醒行動者,不忘隨時回過頭來檢視運動初心與擬好的策略步驟,隨時記得留意基本問題的答案是否得到了回應,是否須做檢討或調整。本章某部會也算是全書的再次整理(如果沒時間讀全書者,真不得已要偷懶那就只讀這章吧。但可惜會錯失了許多精采的案例,唉,不過人生總是要顧此失彼吧。).其章節下的架構為5小節,而每1小節即是對應本書各章的內容濃縮。
a)Knowing your audience and how to reach them : 本書A~B
b)Coming up with an idea:C
c)How to tell stories: D~F
* telling stories with words and iamges : D, E
* telling stories with data: F
d)Tools for organising and visualising information: H
e)Managing the design process: G




H)Resources:相關視覺化工具的整理清單
本書最後一章收錄整理了前面各章提及案例的資訊來源,包括完整的網站資料,讓讀者可以進一步地去探查,有點類似把註記放在文章或書的最末處,但也自成一章。讀完G)部份,其實內心的注意力已無法集中,所以這章我真是沒仔細看。

以上就是「Visualising Advocacy」一書就其架構內容所作的系列整理介紹。Tactical Technology Collective 的專案都非常有意思,許多值得重覆回顧,初讀有初讀的驚豔;第二次第三次重讀也會有新的體驗與理解。

0 意見:

My Inst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