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制憲者的工具書- A Practical Guide to Constitution Building

十多年前曾經大熱的美國影集劇「The West Wing」(白宮風雲)看到這麼一段:白宮資深助理Toby ,就是那位禿頭又留著大鬍子的通訊主任,不耐煩地在白宮某個會議室中接待幾位來自白俄羅斯的訪客,而這次他的任務則是要協助白俄羅斯人起草一份憲法草案,因此老外來到成文憲法的母國取經學習。Toby這個角色時而展現某種自視過高憤世疾俗的性格,讓他一開始在接到這份任務時,根本不相信也瞧不起這些來自前威權腐敗政權遺毒的新生國家人士,會認真來討論一部憲法草案,也悲觀於憲政主義根本無法在這些新生國家落實,他尤其反對這些新興國家仿效美國的總統制授權一個獨大的行政體制,因此雙方有了激列的討論。劇情中,Toby一心只想趕快督促白宮邀請來的憲法學者在幾天內搞定一份最好是內閣國會制的新憲草案,但是這名憲法學者一派輕鬆地告訴Toby,憲法草案文本不重要,憲政民主要真正地反映在人民的價值觀上才能存活,因此透過在這裏開始的討論辯論,這些Toby眼中不起眼的白俄羅斯法官,國會議員,記者,當這批制憲者心中有了對憲法與民主的想像,才是改變了國家的重要推手。(後來我刻意去找了網路上的影片,迠這集是第6季的14集“The Wake Up Call”,有趣的是,這段截下來的片段是澳洲某個公民教育團體用來討論憲法作用的教育用途。)對於沒什麼機會了解憲法為何對一個現代國家重要的鬼島居民,這個令我印象深刻的橋段正啟蒙了我的「憲法」意識,自從看過美劇白宮風雲(例如還有演到大法官提名的曲折),才讓我對於美國憲法文化與近代的憲政主義有了一點粗淺的認識與嚮往。

去年三一八期間,曾有人提倡台灣的憲法時刻一說,但當運動主場退出了立法院議題,台灣新的憲法時刻恐怕得再重新「等待」或創造,因此有一批公民/團體正積極地推動新憲運動,以及其後一連串與網路各方高手合作的野生官網憲政圖譜等。我有幸在短暫的參與過程中,再度喚起我對「憲法」的興趣,但台灣不只需要一部新憲,更需要營造出國民對於憲政法治討論關注的氣氛啊

最近在網路衝浪時看到的一個網站constitutionnet.org,由International IDEA負責維護(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Democracy and Electoral Assistance),其目的仍是為協助世界各國立法者,關心憲法的學者與推動者彼此分享相關資訊,找尋憲政主義的最佳實踐。幾年前,曾在一本國際人權法的書中看到歐洲理事會曾在1990年代蘇聯東歐中亞解體後,成立一個叫做「威尼斯委員會」(Venics Comission, Council of Europe),主要目的是在協助這些「新興」政權走過威權轉型建立民主體制的憲法重構。不過光從這兩者的網站呈現,就覺得後者的樣版設計和內容,實在好官樣制式啊。

相對之下,constitutionnet.org的風格看起來就相對「親民友善」,尤其其2011年出版的一冊「A Practical Guide to Constitution Building」手冊小書,內容不同於一般憲法教科書過於學理的介紹,當(政治社會)菁英有機會成為國家的憲法制定者,如何在過去兩百多年來各國巨人肩膀的基礎上,協商制定出符合自家國情文化又不因此輕踐人類普世進步價值的憲法條文,我覺得的確值得一讀,雖然我只重點地讀了其中的第三章,整篇放入人權如何融入憲法的討論,更優先於傳統憲法學著重於國家權力機關之間如何制衝的設計。反覆思考作者的提問:When it comes to using the constitution-building process to build a culture of human rights, what is it important for constitution builders to be aware of?

與其照搬各國憲法文本或是抄寫國際人權公約內容,憲改(或制憲)過程更重要的當然是藉由這樣的機會與時刻讓國家與國民來好好面對自己過去共同的經驗,這個社會的現況與未來挑戰。無怪忽作者會提醒我們要仔細注意某些國家在制定新憲時,某些核心原則正反應了國家所承受政治遺產。



Each type of constitution supports and is in turn supported by specific moral choices and values. Constitution builders may have to be aware of the need not to focus only on cataloguing rights in constitutions, overlooking the fact that this letter of the law is applied in the context of a given reality. The moral underpinnings of some constitutions may be encapsulated in code words such as ‘non-racial democracy’ in South Africa, ‘pluri-nationality’ in Bolivia and Ecuador, and ‘restructuring’ in Nepal. This moral dimension, which shapes political behaviour within constitutional systems, expresses the political culture of the people it serves, and allows constitution builders to refer to a constitution as a ‘living document’. It is not possible to separate the actual human rights culture from it.

0 意見:

My Instagram